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常常呈逆向顺序。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全国多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专家建议:不搞“一刀切”,规范门诊输液行为,强调医生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用药。
上午十点,记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看到,在门诊西区二楼的输液中心,没有了往常人满为患的场面,成人输液区的40多个座位上患者寥寥。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耿建华说,自6月起,医院取消了成人普通门诊输液后,节约大量医疗资源给急危重病人。
耿建华:我们按照医疗原则,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
据统计,我国每人每年输液的平均水平是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人均2.5——3.3瓶的水平。目前,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省份已纷纷出台措施限制门诊输液。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提到,取消门诊输液不能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关键是要规范门诊输液行为,强调医生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用药,不盲目输液。
周子君:门诊输液或者不输液是一个医疗行为,当然我国的门诊输液中参杂了利益因素。
据统计,门诊输液的药物中70%含抗生素类的药物。大量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导致无药可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表示,目前抗菌药物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管理阶段,将加强静脉输液管理,减少因趋利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李大川:我们会进一步明确不同医疗机构允许使用哪些抗菌药物,有一些医疗机构,比如比较基层的医疗机构要限制使用,或者没有非常好的检测检验能力的医疗机构,我们会限制高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