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公招考试 > 劳动法规 > 见面“无言以对” 网络依赖应止步
见面“无言以对” 网络依赖应止步
作者: 时间:2013/1/5 阅读:619次
台湾那边厢的地震,震断了海底通信光缆,同时也将大陆这边厢白领的网络依赖症统统震出了水面。眼睁睁看着屏幕上的两个“小人头”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爬不上线,失落、焦躁、彷徨的情绪浮上心头。如今的白领究竟怎么了?

  “无言以对”为哪般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人因为长期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交流,而导致在面对面交流时“无言以对”。

  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吴小姐,几乎所有和客户的联络都是在MSN进行的,在网上除了聊工作,还可以说说彼此的心情、喜好等个人问题,她也因此与许多客户“走得很近”。而令吴小姐不解的是,每次和客户见面,却发现没有什么话题可聊,常常会冷场。但只要一回到网上,沟通立刻顺畅起来。

  记者在对沪上一些心理诊所的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咨询者都出现过“开口交流障碍”。“这就是网络依赖的后遗症。”心理专家指出,长时间通过敲打键盘这样机械的方式与人交流,难以感受到直面接触时的真情实感,无疑会对人的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负面影响呢?专家认为,白领们可以适时地放弃使用MSN,创造机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必要时逼迫自己强制断网;并积极参加一些朋友聚会,找回没有网络时的娱乐方式。

  敏感性格者网络依赖最强

  与马小姐相比,刘先生的MSN的依赖更为极端。前不久,他换了工作,而跳槽理由让人瞠目结舌———因为旧东家出台新规定,上班时间不准使用网络聊天工具。刘先生说,他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MSN,哪怕没什么事情需要沟通,只要看到挂在网上,自己就觉得安心。“这早已成了习惯,遇上偶尔一天断网,就不知道该干啥了,工作也不能集中精神。”刘先生说,他自知对网络的依赖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心理专家称,“MSN依赖症”是网络依赖症的表现形式之一。据介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个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却是“个人性格”。研究表明,具有神经质、消极、敏感等性格特征的人,网络依赖最强;相反,具有公正、克制、拘谨等性格特征的人,网络依赖最弱。

  “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自己的社交圈,这已成为众多白领的生活常态。”专家表示,现代白领一旦脱离MSN等网络通信工具就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焦虑症状,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白领们是时候审视一下自己的网络化生存方式了。”

  离开MSN的日子

  “争取在别人掉下去的时候还能屹立不倒。”白领马小姐在MSN的名称栏里喊出自己的口号,这句话也伴随她跨越了新年。回想起元旦前的几天上班时间,马小姐抱怨说,“与世隔绝,那日子简直没法过”。

  马小姐表示,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联络,几乎都靠MSN维系着,MSN无法登录,仿佛一下子消失在客户和朋友的面前,“后果很严重”。她还告诉记者,那几天,她的同事们都在为了登录上线“前赴后继”,有人尝试了几十次,好不容易登录上去,却发现线上的联系人寥寥无几,于是更加失落。

  元旦后回来上班,马小姐发现可以登录MSN而喜出望外,但时不时会掉线的不稳定状态,让她的心情也难以稳定。马小姐的遭遇在申城许多写字楼中争相上演着。

  专家表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纠缠后,白领们不得不正视自己患上了“MSN依赖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工作单位使用即时通信的活跃用户中,MSN在上海以67.5%的比例占据着绝对优势。专家分析,上班族对MSN的依赖已经愈演愈烈。上述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六城市的活跃用户中,超过4成的用户认为即时通信是其“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超过7成的MSN用户减少了对电话的使用。

  在网络成瘾前止步

  专家表示,网络依赖是网络成瘾的一种临床症状,而网络依赖又不等同于网络成瘾,网络依赖者没有典型的成瘾症状,只是精神上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网络依赖者如果不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克制,任凭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很可能发展为网络成瘾。”一位心理专家这样告诉记者。

  据介绍,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一旦嗜网成瘾则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专家表示,大多数网瘾者在现实生活中都缺少与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从而产生内心孤独的感觉,而互联网弥补了他们在现实中的缺憾,在网上与陌生人交流,他们更能放得开。

  专家指出,预防和戒除网瘾首先要正视网瘾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会控制上网时间,培养其他对身心有益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同时,提醒自己面对电脑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比如颈椎病、视力下降等;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来源:汇博人才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