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劳动力还能支撑传统制造业多久
作者:汇博人才网 时间:2013/1/5 阅读:805次
到越南去,到非洲去!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制造商们开始了又一轮的迁徙。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是我国传统制造业最主要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出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失去。福建、广东的一些企业,工人的人均月薪已经达到1500元,再过一两年,将可能达到2000元。沿海的一些传统制造企业表示,由于过度竞争,给工人人均增加10元/月的工资都承受不了。由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制鞋、制衣、家具、电子等传统制造业有部分企业已从东莞、昆山等地转移到比沿海用工更便宜的西部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
制造商们的外迁与劳动力成本的地区性差别不无关系。从1998年至2005年,我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在8%到12%之间,虽然无法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但高于越南、印尼和菲律宾的同期水平。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不断缩小。例如,上海的小时劳动力成本已经达到23.7元,超过了马来西亚的水平;而东北长春的成本则只有8.48元,基本与印度相同。上海以及周边地区超越了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相当多的东南亚国家仍然在努力启动工业化的进程,因此,这样的区域性差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会存在。
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例如,在1975年的时候,韩国的劳动力成本大致为美国的成本的5%。30年间,韩国的劳动力成本以每年平均13%的速度攀升。到2005年,其成本已经提高到同期美国的50%。虽然廉价劳动力只是竞争力的一个因素,但确是企业成本构成中很重要的因素。上世纪80年代,为应付国内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日本以电子精密加工为首的IT基础产业链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的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韩国,后者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最近一次产业大规模迁移始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产业链和大量资金奔向同一个目标:中国。
1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2006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4美元,根据各国的经验来看,从2000美元到5000美元,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比较优势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例如,广东丰泰集团是耐克公司在中国的一家代加工厂,多年来,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耐克运动鞋都是由该公司加工的。但是,2006年以来,耐克公司却把许多原属丰泰的订单改到了越南,大规模扩充在越南的4个加工厂生产线,并计划到明年年底,把越南建成耐克公司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而耐克公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越南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
事实证明,使用廉价劳动力并非一劳永逸。如今,我国对海外投资的政策也已经很明确,鼓励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到海外投资设厂。在成本优势开始丧失后,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了新的选择。今年上半年,莫桑比克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提高最低月工资标准:工业、商业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最低月工资为1645.21梅蒂卡尔(约合人民币472元),农业从业人员的最低月工资为1126.18梅蒂卡尔(约合人民币322元)。以此看来,部分沿海企业进入非洲的理由很简单,由于我国和非洲的用工成本还有相当空间。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属于非洲了。
我国的一般制造业靠劳动力优势维持了十多年的高增长,按规律,应进入调整和转型的阶段。现在,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早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在出口市场上,产自我国的廉价工业品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客观认识我国国情后,我们发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决不是要削弱制造业的规模,也不是不再做世界的制造中心,而是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上,走出廉价劳动力支撑传统制造业的怪圈,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规模。与此同时,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